2025年9月3日,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吸引了很多人观看直播。1.1万名官兵和45个方(梯)队步伐整齐、气势恢宏,但最吸引眼球的,毫无疑问是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?5C洲际导弹。这种战略性武器一出现,就让国家的军事实力感直接可见。
观看直播时,不少人把东风?5C的镜头反复回看。它并不是整枚导弹整体露面,而是由三辆车分别拖着弹头、二级火箭和一级火箭通过检阅。这种分段展示也让外观细节更清晰:一级火箭尾部并排有四个大喷口,远看像是四个并列的大圈,但它们实际上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喷嘴。
为什么要用四个喷口?这并不是为了造型,而是出于技术需要。多喷口能通过矢量推力调节推力和姿态,既能提高推进力以支撑庞大的整枚导弹飞行,也能在飞行中修正轨迹、提升命中精度。简单比喻,就是像人走路时手脚协调保持平衡一样,导弹靠这些喷口稳定飞行。
展开剩余74%我们对东风?5C的外形细节有了直观印象,但它厉害的根源来自长期的技术积累。我国从1965年开始立项研制东风?5,经历多年攻关后,1980年5月18日在酒泉试验场完成首次远程试射,飞行近半小时、跨越九千多公里,命中南太平洋预定海域。那一跃让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,第三个完成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国家,打破了超级大国在该领域的绝对垄断,对国家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之后东风?5系列不断升级:东风?5A把射程推到一万五千公里以上,并能携带多个分导式核弹头;东风?5B在2015年阅兵时亮相,具备多弹头与复合制导能力,提高了突防和打击效率。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不断“升级打怪”的过程,每一代都在性能上有重要提升。
东风?5C之所以能实现“全球覆盖”,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。第一是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。相比固体推进剂,现代液体燃料在单位重量上能产生更高的比冲(更高的推进效率),更适合承载更重的弹头和更远的射程;而且先进的液体燃料可以长期储存、保持战备状态。不过液体燃料的缺点是加注和发射准备相对复杂、需要发射井或固定保障。为弥补机动性上的不足,我国还有像东风?41这样的固体燃料、机动发射的型号,两者配合使用,既有“重火力压制”,也有“灵活机动应对”,构成互补的战略布局。
第二个关键是分导多弹头技术(MIRV)。东风?5C可搭载多枚分导弹头,每个弹头都有独立制导,弹头在大气层外分散后按各自轨迹打击不同目标。此外,可混用诱饵和分弹设计,增加敌方反导系统的判断难度和拦截负担,显著提升突破防御的概率。这类技术的实现,说明在制导、末级推进和分导控制上已达到较高水平。
归根结底,东风?5C不仅仅是一枚武器,而是几十年科技积累和国防建设的结晶。从1965年国家立项到2025年这一款型号亮相,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。正是有了这样的实力,国家和人民才有更充足的安全感。
对普通人来说,国防的强大和社会的安定既来自这些“看得见”的装备,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在各自岗位上努力的人。国家的安全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科研、装备、人才和每个人认真做事共同支撑的结果。有了像东风?5C这样的装备作后盾,国家的底气更足,大家的日子也能更加踏实。未来,东风系列还会继续演进,国防能力也会随之稳步增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